|
为残障儿童托起一片蓝天梁继英毕业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师范学院, 1996年下岗后曾在浴池开设一家理发店,生意很红火,但总觉得似乎缺少了什么,总有一种莫名的不如意。她的服务对象中有一些残障人士,其中也有聋哑孩子。由于从事过教育,比较喜欢孩子,所以经常一边理发一边和孩子聊天。当她遇到听损儿童无法和他们沟通时,深深的为他们惋惜、为他们心痛。特别是了解到孩子到了上学前班的年龄却仍没有机构接收,致使他们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期无法接受教育时,梁继英的心更是被一阵阵刺痛,真想冲上去抱住孩子说:“孩子,让我来教你吧。”她想自己一定能克服孩子听力上的障碍,充分利用他们健康的发音器官让他们开口说话,让这些残障儿童缩短和正常儿童之间的差距,尽**可能的让他(她)们回归主流社会。 俗话说,功夫不负有心人,有了这样的想法就开始留意这方面的信息,积极和家长沟通,取得家长的支持。当无意中看到南方的一份报纸刊登了一篇题为“十一岁聋童创造了东方神话”的文章时深深的激励了梁继英,促使她下决心将幼儿特殊教育机构创办起来,她开始付诸于创办学校的行动。 梁继英白天仍从事理发工作,夜晚书写创办学校的相关材料。爱人看后心痛地说:“办这样的学校风险大,招收问题孩子,安全问题不好做;另外教育残疾儿童取得成绩太难,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”,坚决反对她。梁继英没有因此而作罢。为了能顺利把办学手续办下来,她求助于新华区残联和沧州市残联,终于赢得两部门相关领导的认可,他们送给梁继英一些书籍和资料,而这些书籍也成了梁继英前进路途中的指南。 她两次去省残联康复中心学习,又先后到北京市新运养育院及民康等一些机构学习经验。到这些康复机构后,看到了孩子们在老师精心的呵护下取得可了喜的成绩,激动的心情难以表述,后悔没有早些来学习。梁继英如饥似渴的学习,每天都认真听、看、记录,不停的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,为了开学后能有一个好助手,又把自己的妹妹从家里叫来一起学习聋儿康复知识,由于梁继英学习态度认真,得到了多位特教专家的好评,这些学习为她办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 2000年3月3日,学校正式开学,当天,开办了沧州市**期聋儿康复家长培训班。20多名残障儿童最后只留下了聋儿“蕊蕊”,看到前期筹备那么辛苦,却只换来一位家长的信任。她心里难过极了,真想立即转开一个正常的幼儿园,可一想到那些残障孩子,她便放弃了这种想法,决心坚持下去,相信通过努力,一定能取得家长的认可和支持。 教聋儿说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,听不到声音的孩子无法通过正常的听觉途径学习语言,为了能让他们学会正确发音,每一个音都是上百遍甚至于上千遍教,嗓子干了、喉咙哑了,当孩子模糊不清的发出一个“妈妈”时,梁继英兴奋得手舞足蹈,激动得流下了热泪。一个月、两个月过去了,学校又陆续来了几名残障儿童,有聋儿、有智障儿童、也有自闭症孩子。从此,梁继英每天和孩子吃住在一起,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,给他们盖被子、接屎、接尿;孩子感冒了,就一夜夜守着,直到孩子退烧后安静的睡着了,才能入睡;有的孩子不会吃饭,她便一口口的喂,教孩子如何拿勺将饭菜送到嘴里,孩子有一点点的进步,梁继英就像喝了蜜似的喝在嘴里甜在心里。 她常和学校里的老师们说,爱自己的孩子是天性,爱别人的孩子是伟大,爱残疾孩子是神圣。她带领教师努力钻研专业知识,积极探索一条适合沧州当地情况的保育、教育、康复相结合的新路。多次派教师外出学习,提高业务素质;建立健全了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,在康复教育方面形成了一套**特色的方法;建立了学生康复档案,对学生入学后的学习生活情况有一个详细的记录与分析;建立了回访制度,对康复效果较好的且已经进入普通小学的孩子开展后续教育,通过家访不仅对他们在普通学校遇到的困难进行分析总结,而且也到孩子所在的学校和现任班主任沟通,帮助教师、家长解决孩子学习中的实际问题,以便孩子顺利学习,身心健康成长。 十年来,她们的学校共招收了500多名残障儿童,现在已经有近百十名孩子相继走进了普通小学,成了一名普通的小学生。其他孩子在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,看到他们的进步,欣慰无比。梁继英克服了各种困难,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绩,既减轻了家庭与社会的负担,同时也解决了四十余名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,相信今后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,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,学校会越办越好,为沧州市的残障儿童托起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。
文章分类:
创业英才
|